Sunday, August 16, 2009

叙述

有时候想要留下文字作为记录、叙述生活上的一些琐事,却觉得很繁琐、无趣。过多的牢骚只会让自己更沉醉于自我构筑的失落空间,不想自怨自哀,成为现代维特。
距离飞离槟城的时间已在倒数中,总是在一些约会、吃饭、聊天、购物的生活中游走。或许再次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,一点都不觉得紧张、难过,甚至是离别的不舍亦无法在意识中滋长,或许这是我一直在探寻的生活及未来,在我离开南京时,已经告诉自己“I Will Be Back,南京”。
这几天一有时间、闲情——或许说是阅读的欲望更为准确——就捡起朱自清的《经典常谈》来看,回想自己工作的一年里,已经完全抛弃了阅读的习惯,房里不下千本的藏书,灰尘已成为它们被舍弃的见证。或许是无法用到,还是自己总在以忙碌为藉口,让它们披上了死亡圣器之一。《经典常谈》让我再次的回忆起过去所学的知识,虽然是片面的,但已让我慢慢、逐渐地恢复学生的身份,读书已再次成为我的责任,那无穷的求知欲逐渐的唤醒那沉睡已久的失去。
今天上了国学网,看到一篇莫砺峰教授的一篇演讲稿,觉得挺受用的,在此于有心者分享一些感触挺深的话语,其讲题为《请敬畏我们的传统》
  • 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,是维系该民族的精神凝聚力,是实现民族认同的利器。
  • 方法本来只是一种工具,它的价值在于实用效能,即它能否较好地解决问题。中国古代文学自有其传统的研究方法,几千年来行之有效,何必要弃若敝屣?现代西方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这个研究对象,需要实践的检验,又怎能事先就对它奉若神明?
  • 如果说从西方的视角来否定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空间维度的歪曲,那么另一种歪曲则源于时间 维度,那就是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只是一种古老的传统,是只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博物馆文化,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绊脚石。其实,中华传统文化虽然源远流长,但 依然生机勃勃,它的内部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,它从生成之初就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变革机制,它是一只可以屡经涅槃而获得永生的凤凰。随着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愈 演愈烈,现代人更需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,获得启迪。
  • 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着自虐的心态来否定我们的传统?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我们的传统保持必要的敬畏?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烙印,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身份标志,也是一个民族继续生存的根本理由。

1 comment:

  1. 有时读读书还不错嘛~可以打法时间也增加智慧,自我增值一下,[点头]不过眼镜的深度也增值不少哦.....

    ReplyDelete